会员登录
会员名:
密 码:
忘记密码?
 
文章搜索
标题 作者 全文
 
友情链接
 
花椒树下
原创文学 --> 杂文评论
默石
默石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顾城的两首《小巷》
评论数:4 人气:3156 发表时间:2004/9/15 21:51:01

《小巷》在顾城的诗歌里算是比较精致的了,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出现了两种同提为《小巷》的作品,大多认为这是同一首诗的两个“版本”。这种看法是有它的道理的,我们看这两首诗是这样的:小巷/又弯又长/我用一把钥匙/敲着厚厚的墙;另一首则是,小巷/又弯又长/没有门/没有窗/你用一把旧钥匙/敲着厚厚的墙。

两首诗的差别不大,如同出一辙。如果这是两个不同的版本的话,行家眼中公认为前面一首要好得多,它的包容性大、具有一种厚重,凝练而又余味无穷。而后面一首则似乎已有一种确指了。我们可以从两首诗的变化作一下比较,能更清楚地认识。

很自然,我们发现后者多了一小节两句话:没有门/没有窗,有人说这两句实属多余。从诗学上来看,这是有道理的,中国传统诗歌就讲求“克制陈述”,“言犹尽而意无穷”、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”。如果按照前首诗的构思:没门没窗而拿着钥匙敲墙是一种意味,但如果是有门有窗也拿着钥匙敲着墙,不就更令人深思,更值得玩味了吗?

你也会发现在第二首里“钥匙”的主人发生了变化,前者是“我”,而后者是“你”了,相较之下,那一人称好呢?当然用“我”更贴近诗情。这把所谓的“钥匙”可以理解成诗人的人生追求,探寻着真理、理想、幸福等等的情怀,诗人以第一人称“我”,便增强了抒情色彩和坚定不疑的信念,融入诗中的意味给人的力量更震撼。还有一个“旧”字对“钥匙”的修饰,又多了层时空的限定,失去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。

从上似乎可以定论,后者就成了画蛇添足之嫌的“劣品”,那就没有再读的必要了。然而,顾城这样一个天才诗人,他不傻!为什么又让两首诗歌同时出现在他的诗里呢?不会明知“劣品”还让它减去这首诗的魅力吧?后者在时间上注明了写于“1980年6月”。

当然,我们不排除前者是后者修改的结果。但如果你用心细细体味过这两首诗,就很能发现一些问题。这文字间似乎是表达了相同的意象:弯弯长长的小巷、钥匙、厚厚的墙。但它们各自所蕴藉的心境是有所不同的。可以这样去想,前者是它早期的作品,诗人那时在人生的路上真挚地追寻,他一个人是有些孤独,有些茫然,却也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,所以小巷又弯又长(路途曲折坎坷),只有“我”用把“钥匙”敲着墙(孤独、茫然、憧憬)。却时光逝去了几多年后,诗人的心境为周围的环境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化了,在某个挑灯对窗静坐的夜晚,他又为一生的追寻而触动了了心上的那根弦,想起曾经的那首《小巷》,便再次溶入了生命的潮汐,这时诗人的追寻也许有些不堪回首了,探寻中的挫折、失望无数次地袭击了他的心灵,憔悴、颓丧让他已是失去信心,所以他便沿着时光的轨迹感叹:没有门/没有窗!或许此时的他不在是一个人,他渴望身边的人(他的知己)能与他携手共度人生的风雨,把两颗心贴近,灵魂深处相通。于是诗人把曾经那把“钥匙”给了“你”,希冀“我”曾经用过的这把“旧钥匙”敲那“厚厚的墙”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应该是同名为《小巷》的两首诗。这其中所藏着的情怀,正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历程中和不同时期的心境。

评论
篱上春蔓
篱上春蔓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4/9/29 22:40:20

以前看过顾城的诗,感觉很喜欢的,后来因为他杀妻一事,我对他的作品反而不想看了。看了这篇评论, 很想再看看他的作品,找了一段时间也没找到。

这篇评论写得太好了,喜欢~~

顾城的两首《小巷》
默石
默石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4/9/15 21:51:01

《小巷》在顾城的诗歌里算是比较精致的了,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出现了两种同提为《小巷》的作品,大多认为这是同一首诗的两个“版本”。这种看法是有它的道理的,我们看这两首诗是这样的:小巷/又弯又长/我用一把钥匙/敲着厚厚的墙;另一首则是,小巷/又弯又长/没有门/没有窗/你用一把旧钥匙/敲着厚厚的墙。

两首诗的差别不大,如同出一辙。如果这是两个不同的版本的话,行家眼中公认为前面一首要好得多,它的包容性大、具有一种厚重,凝练而又余味无穷。而后面一首则似乎已有一种确指了。我们可以从两首诗的变化作一下比较,能更清楚地认识。

很自然,我们发现后者多了一小节两句话:没有门/没有窗,有人说这两句实属多余。从诗学上来看,这是有道理的,中国传统诗歌就讲求“克制陈述”,“言犹尽而意无穷”、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”。如果按照前首诗的构思:没门没窗而拿着钥匙敲墙是一种意味,但如果是有门有窗也拿着钥匙敲着墙,不就更令人深思,更值得玩味了吗?

你也会发现在第二首里“钥匙”的主人发生了变化,前者是“我”,而后者是“你”了,相较之下,那一人称好呢?当然用“我”更贴近诗情。这把所谓的“钥匙”可以理解成诗人的人生追求,探寻着真理、理想、幸福等等的情怀,诗人以第一人称“我”,便增强了抒情色彩和坚定不疑的信念,融入诗中的意味给人的力量更震撼。还有一个“旧”字对“钥匙”的修饰,又多了层时空的限定,失去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。

从上似乎可以定论,后者就成了画蛇添足之嫌的“劣品”,那就没有再读的必要了。然而,顾城这样一个天才诗人,他不傻!为什么又让两首诗歌同时出现在他的诗里呢?不会明知“劣品”还让它减去这首诗的魅力吧?后者在时间上注明了写于“1980年6月”。

当然,我们不排除前者是后者修改的结果。但如果你用心细细体味过这两首诗,就很能发现一些问题。这文字间似乎是表达了相同的意象:弯弯长长的小巷、钥匙、厚厚的墙。但它们各自所蕴藉的心境是有所不同的。可以这样去想,前者是它早期的作品,诗人那时在人生的路上真挚地追寻,他一个人是有些孤独,有些茫然,却也是充满希望和憧憬的,所以小巷又弯又长(路途曲折坎坷),只有“我”用把“钥匙”敲着墙(孤独、茫然、憧憬)。却时光逝去了几多年后,诗人的心境为周围的环境已经有了许多的变化了,在某个挑灯对窗静坐的夜晚,他又为一生的追寻而触动了了心上的那根弦,想起曾经的那首《小巷》,便再次溶入了生命的潮汐,这时诗人的追寻也许有些不堪回首了,探寻中的挫折、失望无数次地袭击了他的心灵,憔悴、颓丧让他已是失去信心,所以他便沿着时光的轨迹感叹:没有门/没有窗!或许此时的他不在是一个人,他渴望身边的人(他的知己)能与他携手共度人生的风雨,把两颗心贴近,灵魂深处相通。于是诗人把曾经那把“钥匙”给了“你”,希冀“我”曾经用过的这把“旧钥匙”敲那“厚厚的墙”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应该是同名为《小巷》的两首诗。这其中所藏着的情怀,正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历程中和不同时期的心境。

伊人
伊人

高级会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4/9/15 23:34:16

我更喜欢他的:

远和近   你,   一会看我,   一会看云。   我觉得   你看我时很远,   你看云时很近。

默石
默石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5/8/30 14:14:45

关于现代诗歌的普通看法,大抵就我说看到的而言,现在诗歌在一般的学生(或不写诗、不读诗的人)是不太好的。也许他的古诗看了很多,也背了很多,但一接触到新诗,就有些厌恶。问他原因,自己也不是很清楚。至少从老师那里,我同到几种关于新诗的说法:

1、新诗似乎有些来历不明(我想大概是说新诗不是从传统的中国诗歌发展而来,而是五四前后由于西方的语言东来,有一群肤浅的青年如胡适流学写洋诗而来,故来历不明,此所谓新诗就中国传统的诗歌观念来看,是不是“诗”是否成立很难说。)

2、一般写诗的人普遍多于读诗的人。现代诗刊发行量数十年来,日益萎缩。现在已经不能维持生计的地步。从客观上来说,似乎有其它外在的挤压;但如果从内在的方面来说,这也可以看出是新诗在时间的检验下日显弊端的原因。

我认为,古代《尚书》诗为;“诗言志”,《史记》中为“诗言意”,而到宋朝的时候便有“诗言情”;其古诗不令人讨厌之处,似乎在此!对于这三个短句,大家可以仔细体味一下。而我对于新诗的理解,似乎诗歌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,与古人为诗已经似是而非!

默石
默石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5/8/31 21:23:33

从读古诗与新诗的感觉来说,古诗与新诗是很不一样的。古诗多写在生活之中,而新诗多写在“为文学而文学”的外来纯文学观念之上,古诗的动人之处不是在几句感性的话语,也不是在玩弄几个文字游戏,而是多落在对生活的感悟体验,承接生命实体而来,故是一种“志”。有人论诗到黄山谷后已无诗,乃就志而言,其后“情”说,已为诗之末。而今之新诗也正是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涵养而出,本身借鉴的是西方文化背景忽然西方语言而来,成之为一种空泛但却是情绪的真实体会而发泄出来。

所以一个人往往是孤独、苦闷、失意、愤怒、彷徨、寂寞、痛苦、压抑的时候能吟语成诗;而象王金发之流比较好的诗有歌颂死亡的,其中就突现了他精神的极度痛苦。象顾城的杀妻、海子的卧轨,从一些诗中,很容易的也可以读出许多孤独、苦闷,甚至痛苦的作品,这在诗坛是一种不好的榜样,或许也是一些读者疏远诗歌的一个原因。就我自己的写诗经验来说,在我陷入爱情的痛苦的那段岁月里,是写诗灵感最多的时候,虽然写的并不很好,但相对于心情平静的时候,确实如前所言。而平静的时候,如果有心写古诗,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肯定,是没有疑义的。

当然,有许多新诗是清丽明朗可爱的,而那分心情有时如一盏灯在湿润的夜空闪烁,也如听着轻音乐忙忙的品着香茶……但这样的诗在一般情况下不多,难以触发读者的人生感慨,缺乏生命直觉的教化,只是一种消闲糖果,很难在读者生命中留下深的印象。

本站作品版权作者所有,其他网站或媒体如要转载请 联系我们
首 页原创文学人生堤岸闲情逸致学习园地站务信息个人文集
2001-2007 花椒树园地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323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