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登录
会员名:
密 码:
忘记密码?
 
文章搜索
标题 作者 全文
 
友情链接
 
花椒树下
原创文学 --> 杂文评论
默石
默石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[原创]《咬文嚼字》中的“推敲”问题
评论数:0 人气:2775 发表时间:2007/8/4 13:54:44

日前,因学校开展教学比武,我择定朱光潜先生之《咬文嚼字》。对于朱先生,我一向十分景仰,对于此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之文章,读来亦颇为精彩。然于寝卧之时,百般玩索,乃有一疑窦盘旋脑海。那就是文中关于练字一段,引有一个流转了千年的佳话,就是“推敲”的典故。

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,也是练字的好手。他有句诗是最能体现这一点: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诗歌完美的无限追求。据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十九引《刘公嘉话》:

岛(贾岛)初赴举京师;一日于驴上得句云: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始欲着“推”字,又欲着“敲”字,练之未定,遂于驴上吟哦,时时引手作推、敲之势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,岛不觉冲至第三节。左右拥之尹前,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。韩立马良久,谓岛曰:“作敲字佳矣。”

“推”与“敲”,孰优孰劣?自古皆以“敲”为是,韩退之一锤定音,定得好,定得合情合理!毫无疑问,写“僧敲月下门”当然比“僧推月下门”的句子要好得多。因此,便以“一字师”而广泛地流转开来,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美谈。然而,在千年之后,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异议。朱先生不泥于先人的言论,一反过去“敲”比“推”好的见解,提出了相反的观点:“推”比“敲”才更能调和诗境。文章是这样论述的:

 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。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,有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”两句,劝他把“推”字改成“敲”字,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,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,都说“推敲”。古今人也都赞赏“敲”字比“推”字下得好。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,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。“推”固然显得鲁莽一点,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,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,于今他“推”。他须自掩自推,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。在这冷寂的场合,他有兴致出来步月,兴尽而返,独往独来,自在无碍,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。“敲”就显得他拘礼些,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。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,他自己不甘寂寞,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,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。比较起来,“敲”的空气没有“推”的那么冷寂。就上句“鸟宿池边树”看来,“推”似乎比“敲”要调和些。“推”可以无声,“敲”就不免剥啄有声,惊起了宿鸟,打破了岑寂,也似乎平添了搅扰。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。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如果他想到“推”而下“敲”字,或是想到“敲”而下“推”字,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。所以问题不在“推”字和“敲”字哪一个比较恰当,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。在文字上推敲,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“推敲”。

朱光潜抓住了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推想贾岛诗中所欲表达的情境,想象出是一个“孤僧”,敲的一定就是“寺门”,这样,月夜下孤独时的冷寂衬托了心中“寂寞”的心境,而且旁边是安歇在树上的夜鸟,是绝对不能被打扰的。所以,朱先生就认为“推”比“敲”更调和了。从这意义上,他继续深层次地探讨出在文字上推敲,实质上是在感情上“推敲”。也就是为了说明:不同字眼,会有不同的意境。用哪个字更贴切,实际上是看哪个字更能准确表达出所欲表达的境界。这最后的结论,看起来合情合理,且抓住了其中的本质,可以说入木三分,也一锤定了音。

       然而这样一来,是韩退之不识好歹,作了一次蹩脚的“一字师”了?而贾岛也是个糊涂人,别人一说,就将自己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的帽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,太没主见了?或者自此事件后诸多论家都是趋炎附势之辈,只顾拍韩愈的马屁,全没了点作学问的自由精神?问题出在哪里呢?我们分明看到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的韩愈在对待此问题时是“立马良久”后而作的一个抉择。我们来寻一寻其中的答案。

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朱先生在论述时只择取了贾岛诗其中两句。而要真正弄清楚贾浪仙诗中所欲表达的境界,就不能光凭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来判定。其诗为《题李凝幽居》

       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

       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

仔细品读此诗,与《咬文嚼字》中的论述进行对照,却不得不让人疑惑。

首先,这诗题明明写明了是“李凝幽居”,是贾老先生月夜访友,而“敲”也好,“推”也好,都是他好朋友李凝的门,如何会是自家的“寺门”?我们知道这个僧不是别人,贾岛自己就是个和尚,他一路走进这个几乎没有邻里的,荒芜的园子拜访自己的老友,当然面对的是友人的居所,居所的门庭了。别人家的门你动不动就去“推”吗?而《咬文嚼字》中认为用“推”字好,有利于突出夜深,寺里和尚都已歇息。一个和尚步月归寺,推开虚掩的寺门进去。如果有人说是和尚访友归寺时推的门,那“推”后又有“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”就无从说起了。这个说法便自然不能成立了。

    其次,朱光潜先生从诗中读出了“推”可以无声,“敲”就不免剥啄有声,惊起了宿鸟,打破了岑寂,也似乎平添了搅扰。这自然是一般的说法,然而意境的“静”有时反而更需要“闹”的烘托。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之境界般,更使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。夜访友人,皎洁的月光洒满山川,幽静的荒园之中,池边宿鸟,苍穹之下月影寂寂,蓦地响起清脆的敲门声,这正是如天籁之音,回响山谷,即使野鸟惊飞,也如李清照笔下“惊起一滩鸥鹭”一样,令人为之消魂动情,必“敲”字无有此境。

最后,我们看看历代评论家是如何来“推敲”的。马茂元、赵昌平《唐诗三百首新编》中论到:“推门无声,敲门有声;‘推’字音节哑,‘敲’字音节亮;四野静谥,皓月舒波,此时一缁衣僧,举手笃笃敲门,声响回荡空间,境界倍见幽迥。”这是从音韵学和境界说上提出的观点。画家吴冠中云:“敲则有声,与静对照。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,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。推门,无声,不写声,只着笔于推之动作,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,与‘ 宿 ’相对照,显得比‘敲’更和谐,不失画面的统一 。”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,指出“推”胜于“敲”,亦是妙解。

综上所论,朱光潜先生虽然其目的不在于论述“推敲”的问题,只是为其文章中心作一个例证,而且也证得好。但关于“推敲”的问题,未免智者千虑,难免一失了。《咬文嚼字》固然写得好,但终带上了如此硬伤,为后来者所喟叹。据鲁迅先生的意思,文艺自然得推陈出新,我们也不能因循守旧去拾老祖宗的牙惠。然而一味的标新立异,菲薄古人,裁得片言只语,妄加揣测,也未见得明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评论
[原创]《咬文嚼字》中的“推敲”问题
默石
默石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7/8/4 13:54:44

日前,因学校开展教学比武,我择定朱光潜先生之《咬文嚼字》。对于朱先生,我一向十分景仰,对于此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之文章,读来亦颇为精彩。然于寝卧之时,百般玩索,乃有一疑窦盘旋脑海。那就是文中关于练字一段,引有一个流转了千年的佳话,就是“推敲”的典故。

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,也是练字的好手。他有句诗是最能体现这一点:“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”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诗歌完美的无限追求。据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十九引《刘公嘉话》:

岛(贾岛)初赴举京师;一日于驴上得句云: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”始欲着“推”字,又欲着“敲”字,练之未定,遂于驴上吟哦,时时引手作推、敲之势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,岛不觉冲至第三节。左右拥之尹前,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。韩立马良久,谓岛曰:“作敲字佳矣。”

“推”与“敲”,孰优孰劣?自古皆以“敲”为是,韩退之一锤定音,定得好,定得合情合理!毫无疑问,写“僧敲月下门”当然比“僧推月下门”的句子要好得多。因此,便以“一字师”而广泛地流转开来,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美谈。然而,在千年之后,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异议。朱先生不泥于先人的言论,一反过去“敲”比“推”好的见解,提出了相反的观点:“推”比“敲”才更能调和诗境。文章是这样论述的:

 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。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,有“鸟宿池边树,僧推月下门”两句,劝他把“推”字改成“敲”字,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,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,都说“推敲”。古今人也都赞赏“敲”字比“推”字下得好。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,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。“推”固然显得鲁莽一点,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,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,于今他“推”。他须自掩自推,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。在这冷寂的场合,他有兴致出来步月,兴尽而返,独往独来,自在无碍,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。“敲”就显得他拘礼些,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。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,他自己不甘寂寞,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,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。比较起来,“敲”的空气没有“推”的那么冷寂。就上句“鸟宿池边树”看来,“推”似乎比“敲”要调和些。“推”可以无声,“敲”就不免剥啄有声,惊起了宿鸟,打破了岑寂,也似乎平添了搅扰。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。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如果他想到“推”而下“敲”字,或是想到“敲”而下“推”字,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。所以问题不在“推”字和“敲”字哪一个比较恰当,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。在文字上推敲,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“推敲”。

朱光潜抓住了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推想贾岛诗中所欲表达的情境,想象出是一个“孤僧”,敲的一定就是“寺门”,这样,月夜下孤独时的冷寂衬托了心中“寂寞”的心境,而且旁边是安歇在树上的夜鸟,是绝对不能被打扰的。所以,朱先生就认为“推”比“敲”更调和了。从这意义上,他继续深层次地探讨出在文字上推敲,实质上是在感情上“推敲”。也就是为了说明:不同字眼,会有不同的意境。用哪个字更贴切,实际上是看哪个字更能准确表达出所欲表达的境界。这最后的结论,看起来合情合理,且抓住了其中的本质,可以说入木三分,也一锤定了音。

       然而这样一来,是韩退之不识好歹,作了一次蹩脚的“一字师”了?而贾岛也是个糊涂人,别人一说,就将自己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的帽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,太没主见了?或者自此事件后诸多论家都是趋炎附势之辈,只顾拍韩愈的马屁,全没了点作学问的自由精神?问题出在哪里呢?我们分明看到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的韩愈在对待此问题时是“立马良久”后而作的一个抉择。我们来寻一寻其中的答案。

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朱先生在论述时只择取了贾岛诗其中两句。而要真正弄清楚贾浪仙诗中所欲表达的境界,就不能光凭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来判定。其诗为《题李凝幽居》

       闲居少邻并,草径入荒园。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

       过桥分野色,移石动云根。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。

仔细品读此诗,与《咬文嚼字》中的论述进行对照,却不得不让人疑惑。

首先,这诗题明明写明了是“李凝幽居”,是贾老先生月夜访友,而“敲”也好,“推”也好,都是他好朋友李凝的门,如何会是自家的“寺门”?我们知道这个僧不是别人,贾岛自己就是个和尚,他一路走进这个几乎没有邻里的,荒芜的园子拜访自己的老友,当然面对的是友人的居所,居所的门庭了。别人家的门你动不动就去“推”吗?而《咬文嚼字》中认为用“推”字好,有利于突出夜深,寺里和尚都已歇息。一个和尚步月归寺,推开虚掩的寺门进去。如果有人说是和尚访友归寺时推的门,那“推”后又有“暂去还来此,幽期不负言”就无从说起了。这个说法便自然不能成立了。

    其次,朱光潜先生从诗中读出了“推”可以无声,“敲”就不免剥啄有声,惊起了宿鸟,打破了岑寂,也似乎平添了搅扰。这自然是一般的说法,然而意境的“静”有时反而更需要“闹”的烘托。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”之境界般,更使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。夜访友人,皎洁的月光洒满山川,幽静的荒园之中,池边宿鸟,苍穹之下月影寂寂,蓦地响起清脆的敲门声,这正是如天籁之音,回响山谷,即使野鸟惊飞,也如李清照笔下“惊起一滩鸥鹭”一样,令人为之消魂动情,必“敲”字无有此境。

最后,我们看看历代评论家是如何来“推敲”的。马茂元、赵昌平《唐诗三百首新编》中论到:“推门无声,敲门有声;‘推’字音节哑,‘敲’字音节亮;四野静谥,皓月舒波,此时一缁衣僧,举手笃笃敲门,声响回荡空间,境界倍见幽迥。”这是从音韵学和境界说上提出的观点。画家吴冠中云:“敲则有声,与静对照。但这情境中突出了静与闹之对照是否破坏了整体调子,夹进了音响反而在画面落下了败笔 。推门,无声,不写声,只着笔于推之动作,画出了运动中的线 ,与‘ 宿 ’相对照,显得比‘敲’更和谐,不失画面的统一 。”他从绘画的角度提出异议,指出“推”胜于“敲”,亦是妙解。

综上所论,朱光潜先生虽然其目的不在于论述“推敲”的问题,只是为其文章中心作一个例证,而且也证得好。但关于“推敲”的问题,未免智者千虑,难免一失了。《咬文嚼字》固然写得好,但终带上了如此硬伤,为后来者所喟叹。据鲁迅先生的意思,文艺自然得推陈出新,我们也不能因循守旧去拾老祖宗的牙惠。然而一味的标新立异,菲薄古人,裁得片言只语,妄加揣测,也未见得明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本站作品版权作者所有,其他网站或媒体如要转载请 联系我们
首 页原创文学人生堤岸闲情逸致学习园地站务信息个人文集
2001-2007 花椒树园地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3231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