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员登录
会员名:
密 码:
忘记密码?
 
文章搜索
标题 作者 全文
 
友情链接
 
花椒树下
原创文学 --> 散文随笔
古弦
古弦

高级会员
状态: 不在线
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
评论数:1 人气:1299 发表时间:2004/12/4 12:37:40

高行健

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

 高行健(1940—) ,原籍江苏泰州,出生于江西赣州。目前为法籍华人。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、画家、小说家、翻译家、导演和评论家。不过,高行健早期在国内,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。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(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)合作创作了《车站》《绝对信号》等话剧,由北京人艺演出,引起轰动。后来他又写了《野人》,采用更多探索手法,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。《绝对信号》一剧,被列入“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”。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,他在1981年发表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的小说评论,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《有只鸽子叫红唇儿》。   他的剧作集《彼岸》(the other shore)在一九八六年在大陆“清除精神污染运动”时遭北京当局禁演,,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,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,加入法国国籍。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《灵山》(据说台湾已经有了中文版)、《一个人的圣经》都只能在海外出版。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。在报章中,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。

高行健年表:   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。1971——1974到干校劳动,后来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。1975年回北京,任《中国建设》杂志社法文组组长。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。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。1979年发表散文《巴金在巴黎》中篇小说《寒夜的星辰》。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。创作《绝对信号》(于刘会远合作)《车站》《野人》等剧作,引起很大反响,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。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,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,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,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。论著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(花城出版社)提出了新的文学观,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,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,表现复杂的人性,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,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。论文《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》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。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《有只鸽子叫红唇儿》理论著作《现代戏剧手段初探》、《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》和戏剧作品集《高行健戏剧集》等,90年代定居法国,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,出版小说《灵山》等。 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作品一览   戏剧:《绝对信号》、《野人》、《车站》、《模仿者》、《躲雨》、《行路难》、《喀巴拉山》、《独白》、《冥城》、《彼岸》、《逃亡》、《生死界》、《对话与反诘》、《夜游神》、《山海经传》   小说及评论集   《灵山》、《一个人的圣经》、《给我老爷买鱼竿》、《有只鸽子叫红唇儿》、《没有主义》、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、《高行健戏剧集》、《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》

潘军、叶兆言评说诺贝尔奖:高行健为中国进球了!

作者:流水  此文原载于2000年10月14日 中华读书网 流水   正在参加南京书市的实力作家叶兆言、潘军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,发表了对中文作家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的精彩见解。   潘军:去年我就预言了高行健可能获奖   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,我感到很兴奋,因为中国人终于“进球”了,就像中国足球踢进了世界杯,我怎么能不高兴。说诺贝尔奖不重要是很荒谬的,因为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上权威的文学奖,就像体育界的奥运会。我认为高行健的获奖肯定了一个方向,是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奖励,是对许许多多人的努力的一份奖励。   高行健是最早从事先锋文学写作和理论研究的一批人之一,他的作品是优秀的。如果是另外的中国作家获奖,我可能会接受不了,也许我会愤而放弃写作。   其实,去年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预言高行健的获奖。当时我说,十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作家获奖,其中有四个人最有可能:莫言、李锐、高行健和北岛。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在瑞典有译本流行,他们的创作实绩也是人所共知的。   余华曾经说过,索尔仁尼琴是伟大作家,但他不是,因为他不像索尔仁尼琴那样是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。中国现在没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。也许高行健获奖以后会成为世界性作家。   当然,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有许多失误,受到过文学以外的因素的影响,比如连哈代、托尔斯泰、昆德拉这样的作家都被诺贝尔奖错过了,道理上是讲不通的。如果组织两套阵容比试,一套是获奖阵容,一套是未获奖阵容,前者肯定比不过后者。但不管怎么说,毕竟是华人得了奖,了结了我们的一个心病,是好事。我真的很高兴!   叶兆言:北岛“落败”也许是因被提名次数太多   我对诺贝尔奖看得不太重,这毕竟不过只是一种评奖罢了。而且诺贝尔奖确实要受到许多非文学因素的干扰。它无疑是西方视角下的一场决逐。当初,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30多次,还没有写上美国人的名字,美国人也很不以为然,认为那是欧洲人的游戏。直到后来有美国人获奖,美国舆论也不买帐,对获奖作家大肆批评,甚至变成“谁获奖谁倒霉”这个局面。刘易斯获奖后到瑞典领奖,同时抛给美国新闻界和公众一句话:你们说我不行,我倒要证明给你们看。诺贝尔奖历史上争议很多,像美国人40年代曾经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奖,就没有什么道理;弗洛伊德在二战期间因为是犹太人与诺奖失之交臂;邱吉尔、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有很大的政治因素,等等,都表明诺奖还存在问题。   高行健与北岛相比,许多人更看好北岛,北岛曾经获得过多次提名,夺标呼声一度很高,最终却是高行健意外地首先为华人摘取这一荣誉。我想有一种“诺贝尔怪圈”存在吧,获提名次数太多的选手,评委一次次的否定之后,很难再改变态度转投他的票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。

通往灵山的路--和高行健相遇

作者:赵川   上   坐在午后懒散的阳光下,读流亡作家高行健的《灵山》,像是很多年前的某个下午,在上海一条弄堂的晒台上,看著眼前重   重叠叠的红瓦屋顶,由老人家细哼童谣,在背上轻柔抚拍,慢慢进入满是阳光馨香的梦乡。就这样读著书,从已理顺的现实秩序   和规范下,退回到朦胧、参差和无序的纯真里。   历史,在高行健的笔下化解开来,从有头有脸的教条下瓦解,流淌成一个个平行的生命章节,或传奇或平凡,还原到它们本   来不甚清楚的层叠面貌。风土史实,传闻传奇和由各种人生经验组成的片段,在通往灵山的路上,交错穿插,偶然与必然相间,   有无法抹去的已成的现实,也有若即若离的臆想世界,它们咿咿呀呀,纷至沓来。   那灵山在哪里,小说的主人公不是要去寻找灵山吗?   他孑然一身,游盈了许久,终于迎面遇到一位拄著拐杖穿著长道袍的长者,于是上前请教:   “老人家,请问灵山在哪里?"   “你从哪里来?"老者反问。   他说他从乌依镇来。   “乌依镇?"老者琢磨了一会,“河那边。"   他说他正是从河那边来的,是不是走错了路?老者耸眉道:   “路并不错,错的是行路的人。"   ……   (高行健《灵山》第六十七节)   小说里的灵山更像是一个通往虚无目标的过程,或者这正是弥漫在《灵山》里的禅意,不识卢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   在《灵山》里,带自传色彩的“我”,和由“我”演化出的如“我”影子般的“你”,在中西南边区漫游,刻意要去寻找一   片原生态的净土,原生态这个词在小说的多个章节中出现,灵山就像是这片净土的化身。由于“我” 或“你”无不带著想接近   和进入的念头,小说似乎意指那就是完美的境界,世界原本就应该那样。   但“我”或“你”,还加一个来历不明的“她”,始终都只能周折在通往净土的道路上。在这条路上,人的精神世界,个人   身世,所经过地界的身世--地方史志或神话传奇,自然或风物,盘缠地铺展开来。那些故事交错纵横,一个个章节,一段段叙   述,它们不在意怎样承接隶属,也不在意源自哪里,又流汇何处,当然总也可以作更进一步的寻本探源。故事本身也像这种漫   游,之间不层层递进,也不引导出任何冲突或企图走向深层。它们存在的目的也像是无目的,它们近乎盲目地编织一起,连惯或   不连惯,都不经意地成为周遭真实中的组成部分。借用文学评论家赵毅衡在评述高行健戏剧创作时的话来说,“如果他(高行   健)也在追求意义,那么这些意义似乎也是同水平的,无深度的,或者说,不经意间信手偶得的。”(赵毅衡《建立一种现代禅剧》)   那天在午后和 的阳光下,这些纷乱的篇章,当它们在眼皮下流过的那一刻,凡人的历史,也包括逝去了或依旧还在的他们   的精神,就在这股股细流交错的章节间,不仅驻足或通过,而且被神奇地耸立起来。   我相信这就是灵山,大概也就是我们的原生状态。   “一个清晰的思想固然美妙,但它始终意味著浓缩含意,斩段了零散的头绪。而在现象世界里,零散的头绪极为重要,因为   它们交织在一起。”(约瑟夫·布罗茨基《小于一》)历史总被一些人理顺了琐碎的头绪,弄成一具可随意塞入意图的光滑壳   子,但在《灵山》里,我看到了高行健想将历史回复到其原生态的努力。   下   十几年前,当我还在国内读书的时候,已很为社会上求变的气息所动。高行健在80年代初写的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和较   晚一些时候出版的《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》,以及他的『绝对信号』、『车站』和『野人』等戏剧作品,都是我所熟悉的,那   是那个时代里求变气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  由悉尼大学陈顺妍博士 mabell lee 翻译的《灵山》英文版 "soul mountain" ,今年六月已由澳洲的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在   澳洲和新西兰出版发行。一九九七年,我还没有读过《灵山》中文原著,只从澳洲文学季刊《 heat 》第四期上,看到了陈顺妍   博士的部分英文节译,和她的介绍性论文“高行健的《灵山》”( gao xingjian's lingshan / soul mountain )。80年代末   我离开中国,当在悉尼读到的《灵山》的英文节译时,已时隔多年,而且还隔了语种。他的东西读来竟是有些神奇。神奇的不仅   是他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,和由这种手法带出的似真犹幻的故事,也是隔了这么些年,和他的作品在这个无法预想的环境里再次   相遇的心境。岁月变迁,人事沧桑,为自己也为别人,总不免有些感慨。   又隔了两年,我去巴黎时去看了高行健。   高行健住在巴黎一个很高的地方。他在电话里说是一栋白色的高楼,塔楼,最高的,像塔一样,你看到了就知道了。   那天我下了火车就开始下雨,他说要穿过的那片公园根本就是个山坡。我湿漉漉喘嘘嘘走上坡顶,脸上眼镜上都是水,果   真,在眼前的水雾中看见几栋拔地而起的巨大高楼。这些楼宇高耸在灰色的天空里,和巴黎市中心的物欲奢华对照,显得孤寂和   苍凉。高行健住在最高的那一栋里,第十八层。当时眼前的景像极富象征,至今记忆犹新,但它喻示了什么,我却并不清楚。   他的室内很空旷,也像窗外看出去的景致。这该是他画画的空间,除了写戏撰文,他的画也非常成功。我们在他的小客厅里   坐下。墙上有一张写意的水墨画,几笔黑墨画成的一个人,斜倚在白色的宣纸上,左下角钤了个小小的红印章。这让我相信,高   行健的行文写作,他富于个人风格的叙述手法,也得益于他的绘画审美。因为他的小说语言流动明畅,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中国水   墨的写意之美,很不同于西画的堆砌塑造。这也反映在他自己对语言的解说里。“我以为小说这门艺术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实现,   而非对现实的模写。小说之所以有趣,因为用语言居然也能唤起读者的真切感受。”(高行健《给我老爷买鱼竿·跋》)他的这   种论述,可视为中国传统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的现代文学版本。   那天在他家,我们不知从何聊起,一聊竟聊了三个小时,他自始至终没有停过抽烟。我想到他那次因抽烟过度,给误诊为致   命的肺癌,至使他抛下一切,跑去西南边区转了一大圈,后来写得了那本《灵山》。生命里的祸福,竟就这样转换了角色。   坐在他的客厅里,他说今年很忙,五个画展两部戏,一部由别人导,一部他自己来导,还有书要出。我们说了些现代艺术方   面的话题,谈话慢慢转到写作上。高行健说他虽然已用法文写戏导戏,但还是用中文写小说,小说的文字量太大,如用法文写占   据的时间和精力就不堪负荷。说话间,他最新出版另一部中文长篇《一个人的圣经》的样书就搁在桌上。   我们聊了很久,我表示想告辞,但主人却坐在那里没动,继续著抽烟。   他说,我现在没事,你再坐一会儿吧。   我又坐下。从澳洲跑到欧洲,我本就是出门看世界找人聊天来的。   这样我们又说起他的戏。我在十几年前已看过他在中国时发表的一些剧本。说到『车站』,我只随便问问,他居然说那戏在   欧洲好几个国家,在德国、奥地利、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演了。在德国演出,剧中原先的德国小痞子,变成了个朋克。在维也纳   演出时,居然动用了刚造完还没有启用的新火车站,戏就在站台上演,观众在对面的站台上看。戏演了一个月,场场爆满。戏演   完了,火车站也就正式启用了。   当时,我努力想回忆起十几年前一个夏天里看过的那些文字,它们在脑海里若有若无。后来回到悉尼,看完了台湾经联出版   的《灵山》的中文原版,我更确信人生里零零星星的记忆和经验,虽然它们的意义或目的未必清楚,但有意无意间,都促成造就   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。   ……   说人生来注定要受苦,或世界就是一片荒漠,都过于夸张了,而灾难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,感谢生活,这种感叹如同感谢我   主,问题是你主是谁?命运,偶然性?你恐怕应该感谢的是对这自我的这种意识,对于自身存在的这种醒悟,才能从困境和苦恼   中自拔。   ……   (高行健《一个人的圣经》第六十一节 )
评论
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
古弦
古弦

高级会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4/12/4 12:37:40

高行健

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

 高行健(1940—) ,原籍江苏泰州,出生于江西赣州。目前为法籍华人。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、画家、小说家、翻译家、导演和评论家。不过,高行健早期在国内,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。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(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)合作创作了《车站》《绝对信号》等话剧,由北京人艺演出,引起轰动。后来他又写了《野人》,采用更多探索手法,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。《绝对信号》一剧,被列入“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”。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,他在1981年发表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的小说评论,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《有只鸽子叫红唇儿》。   他的剧作集《彼岸》(the other shore)在一九八六年在大陆“清除精神污染运动”时遭北京当局禁演,,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,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,加入法国国籍。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《灵山》(据说台湾已经有了中文版)、《一个人的圣经》都只能在海外出版。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。在报章中,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。

高行健年表:   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。1971——1974到干校劳动,后来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。1975年回北京,任《中国建设》杂志社法文组组长。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。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。1979年发表散文《巴金在巴黎》中篇小说《寒夜的星辰》。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。创作《绝对信号》(于刘会远合作)《车站》《野人》等剧作,引起很大反响,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。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,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,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,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。论著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(花城出版社)提出了新的文学观,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,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,表现复杂的人性,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,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。论文《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》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。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《有只鸽子叫红唇儿》理论著作《现代戏剧手段初探》、《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》和戏剧作品集《高行健戏剧集》等,90年代定居法国,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,出版小说《灵山》等。 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作品一览   戏剧:《绝对信号》、《野人》、《车站》、《模仿者》、《躲雨》、《行路难》、《喀巴拉山》、《独白》、《冥城》、《彼岸》、《逃亡》、《生死界》、《对话与反诘》、《夜游神》、《山海经传》   小说及评论集   《灵山》、《一个人的圣经》、《给我老爷买鱼竿》、《有只鸽子叫红唇儿》、《没有主义》、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、《高行健戏剧集》、《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》

潘军、叶兆言评说诺贝尔奖:高行健为中国进球了!

作者:流水  此文原载于2000年10月14日 中华读书网 流水   正在参加南京书市的实力作家叶兆言、潘军今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,发表了对中文作家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的精彩见解。   潘军:去年我就预言了高行健可能获奖   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,我感到很兴奋,因为中国人终于“进球”了,就像中国足球踢进了世界杯,我怎么能不高兴。说诺贝尔奖不重要是很荒谬的,因为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上权威的文学奖,就像体育界的奥运会。我认为高行健的获奖肯定了一个方向,是对中国先锋小说的奖励,是对许许多多人的努力的一份奖励。   高行健是最早从事先锋文学写作和理论研究的一批人之一,他的作品是优秀的。如果是另外的中国作家获奖,我可能会接受不了,也许我会愤而放弃写作。   其实,去年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预言高行健的获奖。当时我说,十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作家获奖,其中有四个人最有可能:莫言、李锐、高行健和北岛。因为他们的作品都在瑞典有译本流行,他们的创作实绩也是人所共知的。   余华曾经说过,索尔仁尼琴是伟大作家,但他不是,因为他不像索尔仁尼琴那样是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。中国现在没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。也许高行健获奖以后会成为世界性作家。   当然,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有许多失误,受到过文学以外的因素的影响,比如连哈代、托尔斯泰、昆德拉这样的作家都被诺贝尔奖错过了,道理上是讲不通的。如果组织两套阵容比试,一套是获奖阵容,一套是未获奖阵容,前者肯定比不过后者。但不管怎么说,毕竟是华人得了奖,了结了我们的一个心病,是好事。我真的很高兴!   叶兆言:北岛“落败”也许是因被提名次数太多   我对诺贝尔奖看得不太重,这毕竟不过只是一种评奖罢了。而且诺贝尔奖确实要受到许多非文学因素的干扰。它无疑是西方视角下的一场决逐。当初,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30多次,还没有写上美国人的名字,美国人也很不以为然,认为那是欧洲人的游戏。直到后来有美国人获奖,美国舆论也不买帐,对获奖作家大肆批评,甚至变成“谁获奖谁倒霉”这个局面。刘易斯获奖后到瑞典领奖,同时抛给美国新闻界和公众一句话:你们说我不行,我倒要证明给你们看。诺贝尔奖历史上争议很多,像美国人40年代曾经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奖,就没有什么道理;弗洛伊德在二战期间因为是犹太人与诺奖失之交臂;邱吉尔、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有很大的政治因素,等等,都表明诺奖还存在问题。   高行健与北岛相比,许多人更看好北岛,北岛曾经获得过多次提名,夺标呼声一度很高,最终却是高行健意外地首先为华人摘取这一荣誉。我想有一种“诺贝尔怪圈”存在吧,获提名次数太多的选手,评委一次次的否定之后,很难再改变态度转投他的票。当然,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。

通往灵山的路--和高行健相遇

作者:赵川   上   坐在午后懒散的阳光下,读流亡作家高行健的《灵山》,像是很多年前的某个下午,在上海一条弄堂的晒台上,看著眼前重   重叠叠的红瓦屋顶,由老人家细哼童谣,在背上轻柔抚拍,慢慢进入满是阳光馨香的梦乡。就这样读著书,从已理顺的现实秩序   和规范下,退回到朦胧、参差和无序的纯真里。   历史,在高行健的笔下化解开来,从有头有脸的教条下瓦解,流淌成一个个平行的生命章节,或传奇或平凡,还原到它们本   来不甚清楚的层叠面貌。风土史实,传闻传奇和由各种人生经验组成的片段,在通往灵山的路上,交错穿插,偶然与必然相间,   有无法抹去的已成的现实,也有若即若离的臆想世界,它们咿咿呀呀,纷至沓来。   那灵山在哪里,小说的主人公不是要去寻找灵山吗?   他孑然一身,游盈了许久,终于迎面遇到一位拄著拐杖穿著长道袍的长者,于是上前请教:   “老人家,请问灵山在哪里?"   “你从哪里来?"老者反问。   他说他从乌依镇来。   “乌依镇?"老者琢磨了一会,“河那边。"   他说他正是从河那边来的,是不是走错了路?老者耸眉道:   “路并不错,错的是行路的人。"   ……   (高行健《灵山》第六十七节)   小说里的灵山更像是一个通往虚无目标的过程,或者这正是弥漫在《灵山》里的禅意,不识卢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   在《灵山》里,带自传色彩的“我”,和由“我”演化出的如“我”影子般的“你”,在中西南边区漫游,刻意要去寻找一   片原生态的净土,原生态这个词在小说的多个章节中出现,灵山就像是这片净土的化身。由于“我” 或“你”无不带著想接近   和进入的念头,小说似乎意指那就是完美的境界,世界原本就应该那样。   但“我”或“你”,还加一个来历不明的“她”,始终都只能周折在通往净土的道路上。在这条路上,人的精神世界,个人   身世,所经过地界的身世--地方史志或神话传奇,自然或风物,盘缠地铺展开来。那些故事交错纵横,一个个章节,一段段叙   述,它们不在意怎样承接隶属,也不在意源自哪里,又流汇何处,当然总也可以作更进一步的寻本探源。故事本身也像这种漫   游,之间不层层递进,也不引导出任何冲突或企图走向深层。它们存在的目的也像是无目的,它们近乎盲目地编织一起,连惯或   不连惯,都不经意地成为周遭真实中的组成部分。借用文学评论家赵毅衡在评述高行健戏剧创作时的话来说,“如果他(高行   健)也在追求意义,那么这些意义似乎也是同水平的,无深度的,或者说,不经意间信手偶得的。”(赵毅衡《建立一种现代禅剧》)   那天在午后和 的阳光下,这些纷乱的篇章,当它们在眼皮下流过的那一刻,凡人的历史,也包括逝去了或依旧还在的他们   的精神,就在这股股细流交错的章节间,不仅驻足或通过,而且被神奇地耸立起来。   我相信这就是灵山,大概也就是我们的原生状态。   “一个清晰的思想固然美妙,但它始终意味著浓缩含意,斩段了零散的头绪。而在现象世界里,零散的头绪极为重要,因为   它们交织在一起。”(约瑟夫·布罗茨基《小于一》)历史总被一些人理顺了琐碎的头绪,弄成一具可随意塞入意图的光滑壳   子,但在《灵山》里,我看到了高行健想将历史回复到其原生态的努力。   下   十几年前,当我还在国内读书的时候,已很为社会上求变的气息所动。高行健在80年代初写的《现代小说技巧初探》和较   晚一些时候出版的《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》,以及他的『绝对信号』、『车站』和『野人』等戏剧作品,都是我所熟悉的,那   是那个时代里求变气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  由悉尼大学陈顺妍博士 mabell lee 翻译的《灵山》英文版 "soul mountain" ,今年六月已由澳洲的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在   澳洲和新西兰出版发行。一九九七年,我还没有读过《灵山》中文原著,只从澳洲文学季刊《 heat 》第四期上,看到了陈顺妍   博士的部分英文节译,和她的介绍性论文“高行健的《灵山》”( gao xingjian's lingshan / soul mountain )。80年代末   我离开中国,当在悉尼读到的《灵山》的英文节译时,已时隔多年,而且还隔了语种。他的东西读来竟是有些神奇。神奇的不仅   是他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,和由这种手法带出的似真犹幻的故事,也是隔了这么些年,和他的作品在这个无法预想的环境里再次   相遇的心境。岁月变迁,人事沧桑,为自己也为别人,总不免有些感慨。   又隔了两年,我去巴黎时去看了高行健。   高行健住在巴黎一个很高的地方。他在电话里说是一栋白色的高楼,塔楼,最高的,像塔一样,你看到了就知道了。   那天我下了火车就开始下雨,他说要穿过的那片公园根本就是个山坡。我湿漉漉喘嘘嘘走上坡顶,脸上眼镜上都是水,果   真,在眼前的水雾中看见几栋拔地而起的巨大高楼。这些楼宇高耸在灰色的天空里,和巴黎市中心的物欲奢华对照,显得孤寂和   苍凉。高行健住在最高的那一栋里,第十八层。当时眼前的景像极富象征,至今记忆犹新,但它喻示了什么,我却并不清楚。   他的室内很空旷,也像窗外看出去的景致。这该是他画画的空间,除了写戏撰文,他的画也非常成功。我们在他的小客厅里   坐下。墙上有一张写意的水墨画,几笔黑墨画成的一个人,斜倚在白色的宣纸上,左下角钤了个小小的红印章。这让我相信,高   行健的行文写作,他富于个人风格的叙述手法,也得益于他的绘画审美。因为他的小说语言流动明畅,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中国水   墨的写意之美,很不同于西画的堆砌塑造。这也反映在他自己对语言的解说里。“我以为小说这门艺术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实现,   而非对现实的模写。小说之所以有趣,因为用语言居然也能唤起读者的真切感受。”(高行健《给我老爷买鱼竿·跋》)他的这   种论述,可视为中国传统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的现代文学版本。   那天在他家,我们不知从何聊起,一聊竟聊了三个小时,他自始至终没有停过抽烟。我想到他那次因抽烟过度,给误诊为致   命的肺癌,至使他抛下一切,跑去西南边区转了一大圈,后来写得了那本《灵山》。生命里的祸福,竟就这样转换了角色。   坐在他的客厅里,他说今年很忙,五个画展两部戏,一部由别人导,一部他自己来导,还有书要出。我们说了些现代艺术方   面的话题,谈话慢慢转到写作上。高行健说他虽然已用法文写戏导戏,但还是用中文写小说,小说的文字量太大,如用法文写占   据的时间和精力就不堪负荷。说话间,他最新出版另一部中文长篇《一个人的圣经》的样书就搁在桌上。   我们聊了很久,我表示想告辞,但主人却坐在那里没动,继续著抽烟。   他说,我现在没事,你再坐一会儿吧。   我又坐下。从澳洲跑到欧洲,我本就是出门看世界找人聊天来的。   这样我们又说起他的戏。我在十几年前已看过他在中国时发表的一些剧本。说到『车站』,我只随便问问,他居然说那戏在   欧洲好几个国家,在德国、奥地利、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演了。在德国演出,剧中原先的德国小痞子,变成了个朋克。在维也纳   演出时,居然动用了刚造完还没有启用的新火车站,戏就在站台上演,观众在对面的站台上看。戏演了一个月,场场爆满。戏演   完了,火车站也就正式启用了。   当时,我努力想回忆起十几年前一个夏天里看过的那些文字,它们在脑海里若有若无。后来回到悉尼,看完了台湾经联出版   的《灵山》的中文原版,我更确信人生里零零星星的记忆和经验,虽然它们的意义或目的未必清楚,但有意无意间,都促成造就   了我们的今天和明天。   ……   说人生来注定要受苦,或世界就是一片荒漠,都过于夸张了,而灾难也并不都落到你身上,感谢生活,这种感叹如同感谢我   主,问题是你主是谁?命运,偶然性?你恐怕应该感谢的是对这自我的这种意识,对于自身存在的这种醒悟,才能从困境和苦恼   中自拔。   ……   (高行健《一个人的圣经》第六十一节 )
好介绍!
篱上春蔓
篱上春蔓

超级管理员
状态: 不在线
发表时间: 2004/12/6 19:52:17

真的喜欢这些文章,感谢古弦先生!

本站作品版权作者所有,其他网站或媒体如要转载请 联系我们
首 页原创文学人生堤岸闲情逸致学习园地站务信息个人文集
2001-2007 花椒树园地版权所有 粤ICP备06032316号